网传糖炒栗子光鲜油亮是因为加了石蜡? 是真的吗?跟着小编来看看下面的实验吧……
寒冷的冬天,正是吃栗子的时节。但是不少人提出疑问,栗子在炒之前表面粗糙颜色较深,炒之后却变得油光锃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变化呢?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说为了提升栗子的卖相,有商家在炒栗子时添加了石蜡,这是真的吗?
记者走访发现,街面上售卖糖炒栗子的店家很多,在炒制过程中,商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在建工路街边的一个流动糖炒栗子摊点上,摊主一边翻炒锅中的栗子,一边从车里拿出一个装有白色半透明液体的饮料瓶向锅中添加,“这是什么?”“糖啊。”面对记者的提问,摊主回答挺爽快。随后,记者在公园南路北口一家糖炒栗子的摊位前,还没等记者开口,摊主就热情推销起来,“你看我家的栗子又大又有光泽,10元一斤,买一斤送2两。”记者随后拿起一个,觉得有些粘手。“因为里面加了糖浆,所以才会这样。”摊主指着炒锅旁的一桶糖浆说。当记者提出担心里面添加了石蜡,她立即否认,“不可能加的,那东西吃了对人没好处,我们咋能干那些昧良心的事。”
市面上的糖炒板栗真的如商家所说只是添加了糖浆而并非石蜡吗?我们买到的糖炒栗子真的安全吗?为了解开大家心中的疑问,记者购买了几份糖炒栗子样本,送到陕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生活实验室进行检测。
实验地点:
陕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生活实验室
实验人员:
陕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副主任周萍
实验顾问:
陕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会长王勇健
实验用品:
天平、热水、石蜡对照液、温度计
实验样本:
糖炒栗子3份,分别为样本一、样本二、样本三
实验原理:
固态石蜡的熔点是50℃~65℃,利用石蜡的这一特性,如果样本中含有石蜡,加入70℃以上的热水,液面上就会出现细微的油珠,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石蜡油珠聚集加大,油珠会结成片状物浮于液面上。
图为:在实验样本中加入10℃的水进行充分搅拌溶解栗子外壳附着物质
1、取样本一50g,放入烧杯中;
2、在烧杯中倒入100℃的热水,直至将烧杯中的栗子全部淹没;
3、用搅拌棒充分搅拌30秒;
4、静止片刻,使溶液温度降至50℃以下,观察结果。
5、同样的方法对样本二和样本三进行检测。
6、取两滴石蜡对照液滴入一只干净的透明容器中,按照同样的方法检测,作为对照样本。
1个小时后,4只烧杯中的水温已全部降至20℃,此时除了对照样本中漂浮着一层油状物,其他样本液体全部变成了浅黄色,瓶底还有一些细小的沉淀物,但是整瓶溶液中并没有出现油状物。
图为:样本溶液与石蜡对照液进行对比结果样品中并未出现油状物
周萍说,根据《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石蜡是可以作为食品加工助剂用于焙烤食品加工工艺,但是食品中绝对不能添加工业石蜡。液体石蜡呈白色,没有味道,如果将石蜡抹在质量较差的板栗上,板栗的卖相确实会变得很好,摸起来也比较光滑不黏手,从这点上也很容易辨别糖炒栗子是否经过石蜡美容。现在市面上购买到的糖炒板栗很多外壳摸上去都有黏腻的感觉,本次实验中几份样本的浸泡溶液都呈现出淡黄色,而且栗子的外壳上也有明显的甜味,很有可能这些栗子在炒制过程中加入了糖分,但是具体白糖还是糖精钠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确定。
另外,周萍建议大家在购买糖炒板栗时尽量不要买开口的板栗,因为开口板栗的可食部分和空气直接接触,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开口的板栗,因为它的可食部分含大量的淀粉,淀粉在过度加热后,会产生一些焦糊物,那焦糊物当中含有一些像丙烯酰胺类的致癌物。
西安晚报记者 龚伟芳为您报道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西晚影像▲
阅读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浏览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