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

2018生命科学等级考实验总结考前必看

2021-09-06 08:43:03

1、实验设计原理

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⑴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⑵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⑶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测定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这个反应中有很多可以变化的量,如温度、酶促反应的速度、反应时间、PH、底物的量、酶的量等等统称变量。

  其中温度是我们要探究的因素,称自变量(原因)。

  而酶促反应的速度会因温度这个自变量而变化,所以称作因变量(结果)。

  其他的条件如PH、底物等也可以引起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在对照实验中保持一致,保证这些条件不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变化,所以称无关变量(其它原因)。

实验时,一般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控制无关变量,调控单一的自变量,观察因变量。这也就是对照实验里的单一变量原则,设置自变量,保持无关变量,得到因变量。

 

2、实验推理大前提、推理过程及其依据的推理模式

实验推理大前提

如果有自变量时有因变量,并且无自变量时无因变量,那么自变量是引起因变量的原因。

推理过程及其依据的推理模式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测定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大前提】如果在控制无关变量时,有自变量时因变量值与无自变量时因变量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自变量是引起因变量的原因。

【小前提】在控制无关变量测定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时发现,有自变量37℃时因变量酶促反应高,与无自变量0℃(不是37℃)时因变量酶促反应接近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得:【结论】所以,37温度是引起酶促反应高的原因。

 

3、实验

3.1 显微镜操作、测微尺使用

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低,则看到细胞数目多、光线亮、物象小;显微镜放大倍数高,则看到细胞数目少、光线暗、物象大。现有4台显微镜,都被用来观察同一血涂片标本,在视野里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显微镜是_A_、光线最亮的是_A_、细胞数目最少的是_D_、光线最暗的是_D_

A15×,10×  B10×,20×  C5×,40×  D10×,40×

显微镜放大倍数为10倍,则物体长度放大10倍;物体面积放大100倍。

①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现在物镜转换为40×后,则显微镜相对放大_4_倍,现在视野中可检测到这行细胞中的_2_个。

②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现在物镜转换为40×后,则显微镜相对放大_4_倍,现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是_6_个。

使用显微镜时,应必须先用低倍镜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然后使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的物像如在视野左上方时,则应将装片向_左上_方向移动,。

图中细胞在物镜测微尺的测量下,其宽径是_18_格。

 

 

3.2 有机物的鉴定

成分

试剂

颜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

班氏试剂,加热

红黄色

淀粉

碘液

蓝色

脂肪

苏丹Ⅲ

桔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先NaOH、后CuSO4

紫红色

DNA(了解

甲基绿

蓝绿色

 

3.3 质壁分离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实验原理: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

实验方法:引流法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30%蔗糖溶液,作用是提供高浓度外界溶液。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

    引流,目的是使滴加的溶液渗入盖玻片下方,浸浴洋葱表皮。

实验现象:

     

是细胞膜、是细胞质、是液泡膜、是原生质层、

是细胞液、是细胞核、是细胞壁、是外界溶液。

实验结论:

外界溶液浓度越高,则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高,即原生质层长度/细胞长度的值越小。

注:长度测量见测微尺内容。

 

3.4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观察比较

实验目的:区别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实验原理:碘液使细胞核被染成棕褐色

实验方法:引流法

实验材料:颤藻和水绵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碘液,作用是将细胞核染成棕褐色。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

引流,目的是使滴加的碘液渗入盖玻片下方,浸浴颤藻、水绵。

染色,目的是便于观察结构。

实验现象:

水绵细胞内有棕褐色结构;颤藻内无棕褐色结构。

水绵细胞内蓝色颗粒分布在带状叶绿体中;颤藻内蓝色颗粒散在整个细胞内。

实验结论:

水绵细胞是真核细胞,水绵是真核生物;颤藻细胞是原核细胞,颤藻是原核生物。

水绵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淀粉分布在叶绿体中;颤藻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淀粉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3.5 酶的实验-1

试管号

试管内容物

条件

检测

1

2mL淀粉糊+2mL纯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2

2mL淀粉糊+2mL蒸馏水

3710min

3滴碘液

3

2mL淀粉糊+2mL稀释10倍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4

2mL淀粉糊+2mL纯唾液

9510min

3滴碘液

5

2mL淀粉糊+2mL纯唾液+2滴浓HCl

3710min

3滴碘液

6

2mL淀粉糊+2mL麦芽糖酶溶液

3710min

3滴碘液

上述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成蓝色的是

A1 2 3  B2 3 4  C3 4 5  D2 4 5 6

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2号试管比较,说明的问题是

A、酶具有催化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具有高效性 D、酶是有机物

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3号试管比较,说明的问题是

A、酶具有催化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具有高效性 D、酶具有稳定性

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4号试管比较,说明的问题是

A、酶具有高效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活性受温度影响 D、酶具有稳定性

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5号试管比较,说明的问题是

A、酶具有高效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具有稳定性D、酶活性受pH影响

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6号试管比较,说明的问题是

A、酶具有高效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具有稳定性D、酶活性受pH影响

3.6 酶的实验-2

加入材料(ml

试管号

1

2

3

4

5

3% H2O2

5

5

5

5

5

蒸馏水

0.5





新鲜猪肝匀浆


0.5




3.5% FeCL3溶液



0.5



经高温处理的猪肝匀浆




0.5


经高温处理的3.5% FeCL3溶液





0.5

在表中,能说明酶具有催化性的实验组合是:

A12  B23  C24  D、没有该组合

在表中,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组合是:

A12  B23  C24  D、没有该组合

 

在表中,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组合是:

A23  B24  C35  D、没有该组合

在表中,能说明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组合是:

A24  B34  C25  D、没有该组合

在表中,能说明酶活性受pH影响的实验组合是:

A23  B25  C45  D、没有该组合

 

3.7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实验目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

实验原理:叶绿体中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而被提取;叶绿体中各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

实验方法:纸层析法

实验材料:绿色叶片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无水乙醇,作用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石英砂,作用是帮助破坏叶绿体;

碳酸钙,作用是防止叶绿体中色素被破坏;

层析液(主要成分是石油醚),作用是分离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

画滤液线时,注意点是要在原滤液线上重复画数次,目的是提高同一位置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滤纸上画的滤液线不能浸没到层析液中,目的是防止叶绿体中色素溶于层析液中,减弱实验效果。

实验现象:

 在滤纸条上,离滤液线由远至近依次分布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实验结论:叶绿体中色素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8 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强度的影响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强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利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充以水分子,使叶片沉于水底。然后根据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补充间隙使叶片上升的需要时间,比较光合强度。

实验方法:真空渗水法

实验材料:绿色叶片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NaHCO3,作用是提供CO2

煮沸后急速冷却的水,作用是减少气体含量。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不讨论)

实验现象:

同样条件下,含NaHCO3小组相比不含的小组有圆叶片上浮现象。

同样条件下,距离光源近的含NaHCO3小组相比距离远的含NaHCO3小组,圆叶片上浮快。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浓度高,则光合强度大;光照强度高,则光合强度大。

3.9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实验

下图为酵母菌呼吸实验装置示意图,甲、乙两试管中装有等量5%葡萄糖液和酵母干粉,置于35-38℃下水浴。ABCD四支试管中加有等量的蓝色BTB溶液。甲试管中还稍加石蜡油,乙试管插有通气玻璃管。请据图回答:

 

实验目的:研究生物在不同供氧条件下会进行何种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不讨论)

实验方法:(不讨论)

实验材料:酵母菌干粉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葡萄糖,作用是提供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的原料。

BTB试剂,特性是当PH7时为黄色、当PH7时为蓝色。BTB溶液中CO2浓度越高,则黄色越深。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

在甲试管中加石油蜡,目的是形成无氧条件。

在乙试管中吹入空气,目的是形成有氧条件。

置于35-38℃下水浴,目的是使酵母菌的酶活性高。

实验现象:

加石油蜡的甲试管,有气泡产生,BTB变成浅黄色,并有酒精味。

通入空气的乙试管,有较多气泡产生,BTB变成黄色,无酒精味。

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3.10 蛙的脊髓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脊髓是否具有反射功能

实验原理: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实验方法:(不讨论)

实验材料:脊蛙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0.5%HCl溶液,作用是提供外部刺激。

0.65%生理盐水,作用是提供脊蛙短时间存活条件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

去除蛙的脑,目的是排除脑对反射的干涉。

把脊蛙某侧后肢皮肤剥除,目的是破坏皮肤上的感受器。

将探针插入脊蛙椎管,目的是破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实验现象:

反射弧完整时,刺激引起缩腿反射、搔扒反射;

反射弧不完整时,刺激不引起缩腿反射、搔扒反射。

实验结论: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反射就不能进行。

 

3.12 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

 

将直立生长的幼苗是___1____;将向左弯曲生长的幼苗是___2_______

  将向右生长的幼苗是___3________;将不再生长的幼苗是____4______

能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实验组合是 __5___;能证明茎具有向光性的受光照影响部位是顶端的实验组合是__6___;能证明向光性与茎产生某种化学物质有关的实验组合是__7__;能证明生长素是导致植物生长的实验组合是___8__;能证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茎生长弯曲的实验组合是__9___;能证明茎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有利背光侧伸长生长的实验组合是__10__

【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参考答案】

1210    29    313458    4671112    523    624    

756,或1011    81011    989    1018 

3.13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实验目的:辨认细胞分裂各时期及其染色体特征。

实验原理:(不讨论)

实验方法:(不讨论)

实验材料:根尖

实验药品及其作用:

    固定液,作用是固定细胞被取下时所处的时期;

盐酸,作用是解离;

醋酸洋红或龙胆紫,作用是使染色体被染上颜色。

实验步骤及其目的:

取材与固定,目的是获得根尖生长点及其细胞所处的时期。

解离,目的是使根尖细胞之间易于分开。

染色,目的是使染色体染上颜色后易于被观察。

压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易于被观察。

压片时不能研转,目的是使细胞易于被观察。

镜检,目的是观察细胞各期染色体特征。

⑺实验现象:(根据染色体特征识别细胞有丝分裂各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