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的部分说了这么多,终于有一天要说到氧化特性了,其实这个特性很关键,重要到只要谈起任何油品,大家都会关注这个抗氧化,因为和这个特性直接关联的应用现象就是油品的衰败,也就是油品的寿命,也就是换油周期。
可偏偏也是这个参数,往往最难说,也最复杂,为什么?因为评价方法和手段不像咱们前面提到的那些特性一样,都有明确的方法,虽然咱们的科学家们也创造出不少的方法,但实际上还都是经验方法。
好在,我们前面有介绍过一点测定氧化特性的一些方法,以后还会介绍更多。
氧化特性是绕不开的问题,也不准备绕开。
说到这里,咱们要先看看烃类被氧化是怎么个过程,这个也是猜想的,但目前大家都认可的猜想是自由基的假说,有兴趣的自己去看文献。没兴趣的,看我通俗的讲解,就是烃类物质里面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C和H原子闲得蛋疼,他们之间的共价键断裂,双双变成自由基,自由基非常活跃,也非常不安分。就像我们人类社会中的不甘寂寞的单身汉一样,如果总也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就可能就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自己到外面瞎撩拨别人,尤其是O这个小三,这样就引发了整个体系的不稳定,遂引发氧化过程,然后有榜样的力量那就被copy,直到最后一组自由基不想动了,重新组合成稳定的物质,这时候,氧化反应就结束,但这时,烃类物质可能已经变成了醛、或者酸了;用流行的话是,“咱们再也回不去了,回去的话得掏双份车钱”。自由基是很有兴趣的话题,其基理不仅仅适用于润滑油,包括咱们人的氧化(变老),也可套用这个原理。
就是这么个过程。
知道了这个,现在咱们就开扒基础油的抗氧化特性。实际上科学家们对这个特性已经挖掘的很厉害了,那么咱们怎么办?照抄一遍给大家。
说是照着抄,可还是有点学问的,因为大家可以查遍所有的文献,一大把互相矛盾的结论存在,不过这并不要紧,反正都是盲人摸象,没人看清楚全貌,黑土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只写黑土的结论,还是老样子,猜想的结论,如果和您的研究一致,您给点个赞,不一致,你也可以发表意见。
上结论:
对烃类物质而言,不饱和烃的氧化度太弱,很容易被氧化,我们忽略这个。
第1个干货:
饱和烃而言,直链饱和烃>异构饱和烃,异构链越多的,抗氧化程度越弱。
第2个干货:
第3个干货:
首先,我的这个结论是个烃类理想化的模型,是基于自由基的基理推演出来的。不过大家别急着喷,因为后续还有很多的顺序可谈,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自由基的稳定程度,请注意,这里我的前提是烃类,无杂质的烃。
看上去很好的法则,可是,知道了这个,其实没用,为什么?因为我们讨论的前提是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而基础油其实是个复杂的混合物,一个混合物的抗氧化特性,咱们首先要看看它里面的每一种物质的抗氧化度怎么样?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这个混合物到底抗氧化性能如何?不知道我这个逻辑对还是不对。
我们再来看基础油的一些杂质物质,虽然很少,但会带来绝定性的改变,哪些杂质严重影响氧化特性呢?主要有2个,一个是芳烃,一个是杂元素,最主要的就是S和N,而这两个物质一般会附着在双环以及多环芳烃上。
这样,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些复杂成分了,我们还得继续给结论,第4个干货:
S元素具有抑制氧化的作用,而N元素有促进氧化的功能。
这样大家就会说了,如果芳烃内又有S,又有N到底谁的作用更大呢?好问题,这取决于S和N的含量都在多少,但一般来说,S占上风的时候居多,因为S这厮人员太好,各种芳烃喜欢和他在一起混,N就差一些。所以,
在有S和N元素的干扰下,这第5个干货也就更接近基础油的构成,变成:
多环芳烃>双环芳烃>饱和烃>环烷烃>单环芳烃,抗氧化性能依次递减
也就是说多环芳烃的抗氧化性能最好,估计看到这里很多人要大跌眼镜,并准备开喷,别喷了,这个顺序很多的科研人员验证过了,在我看来,这个稠环芳烃会反转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S元素起到了抑制的氧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发现一类油的抗氧化性能反而高于二类油,就是这个原因,但单环芳烃因为S无处藏身,因此抗氧化性能就大幅度下降,就露出本来面目了。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仔细看,只有1类油才会有更多的双环或多环芳烃,很多高度精炼的2类油和3类油里面的芳烃基本都是轻芳烃,这时候咱们比的就是单环芳烃的占比了,而单环就没有S这杂物,这样就变成谁的单环多,谁的氧化性能就差。如果咱们三类油把单环也整死,那就看环烷烃的含量,谁比例大,谁环烷的环多,谁氧化性能就差,如果环烷也一样,就得需要用第一个顺序,谁的正构多,谁的氧化性能更好。这背后的大逻辑和顺序不知大家能否捋清楚。
就用这5个干货,来回核算。抗氧化性能的大体差异就出来了。
有人会问这个单环芳烃多少就可以显著的影响氧化性了呢,有些文献给出了数据,大概在1%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单环芳烃少于1%,那其实是影响不大的,这时候就看你们环烷的组成了。而S含量也并非越高越好,越高的芳烃含量会影响油品的清静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S含量高有助于提高抗氧化性,但也并非能彻底阻止氧化的过程,这样的话,我们其实看基础油的氧化就变成一个辩证的问题。
而S含量多少大概对氧化的影响大幅度下降了呢?大概是0.03%,这个数字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吧。不熟悉的看API1509一文。
知道了这些原理,大家就懂了规则,但如果强制高温,让基础油都氧化,或者在实际行车中换油周期过长,大家就会发现,一类油的氧化产物主是芳烃物质形成的,而二类油的氧化物质则是由烃类物质形成的。也能说明这一点。即虽然含S的芳烃物质可阻止氧化,但一旦发生氧化,还是芳烃类物质被氧化的更快,回到干货1。
N这个杂质则对基础油的氧化只有副作用,没什么正面作用,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剔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不管基础油具有多好的抗氧化性,成品中最后都需要加抗氧剂,那我们就不得不考察基础油和抗氧剂的感受性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出干货6:
精炼程度越深的产品,其抗氧剂的感受性越好,也就是说PAO> 3类油>2类油>1类油
趋势就是产品越纯净,越接近烷烃,则抗氧剂的感受性能越好,所以现在1类油在发动机油的使用越来越少了,而高端产品用三类和PAO的越来越多,但溶解性完全相反。
知道了这点,就会发现,对于很多的基础油生产商来说,和大家讨论的都是加剂以后的抗氧化性能如何如何,因此这才是关键。
化学因素影响太多,文中观点仅代表黑土看法 。
如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盆友圈”或发给同事或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