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指发生于大肠黏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通常不会癌变,定期观察即可。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研究显示,80%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可以说预防结直肠癌要从预防息肉开始。
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其组织学变化与淋巴性息肉相同。
炎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是由于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疾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息肉直径多在1CM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又称为化生性息肉。息肉多分布于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CM,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这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对少见。
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通常不发生恶变。
这种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对于这几种“非肿瘤性息肉”来说,可以定期进行观察(不同大小、性质的息肉,复查间隔时间不同),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处理”,如果发现息肉较大,或者导致便血、便秘、腹痛等不适症状,还是应该及时手术切除,然后进一步做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另外,又有报道称,体积较大的肺肿瘤性息肉,也有腺瘤化的可能。
此类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当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腺上皮出现异型性,构成腺瘤,在大肠息肉中最为常见。
其总患病率为30%~50%,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达30%,70岁达50%~65%。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的70%~80%。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
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这也和良性腺瘤生长很慢相符合。但据最新文献报道,部分患者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只需要3~5年,平均为10年。
不同种类的腺瘤有不同的癌变概率,与其大小、数目有关,也与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相关。
研究表明,当腺瘤性肠息肉长到1~2CM,癌变概率为5%,而长到2CM以上,癌变概率就增长到25%~50%。
绒毛状腺瘤占腺瘤性息肉的5%~10%,瘤组织75%以上由绒毛组成,表面呈绒毛状,色略苍白,可有黏液或糜烂,大部分表现为广基、无蒂或者亚蒂,直径多数在2~3CM左右,甚至更大,质软,触之易出血。
其占腺瘤性息肉的10%左右,管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所占比例均超过20%,多有粗蒂,大小不一,表面呈结节状或绒毛状,质软。
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的高低与绒毛含量关系密切。
锯齿状腺瘤是一种同时具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征的息肉,表现为锯齿状外观,呈肿瘤样生长,大小分布情况类似腺瘤性息肉,无蒂、亚蒂或者有蒂。主要有两个类型:广基型(SSL)和传统腺瘤(TSA)。
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概率也会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并且可能会变成腺瘤性息肉。
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由于肠息肉容易复发,因此,即使切除后,也需要定期复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间隔是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