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的肿瘤病人有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除了癌细胞,心理因素正成为扼杀肿瘤病人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障碍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癌症的病理表现,二是病人心理素质。患了癌症,临床治疗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克服不良心理,构筑起抗癌的心理防线,这对强化自身免疫力,阻止和延缓病程的进展至关重要。
大量事实表明,癌症患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克服癌症的首要前提。
2013年,我国研究发现,与压力有关的儿茶酚胺可能导致肿瘤血管生成,儿茶酚胺刺激人类乳腺癌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使原发性肿瘤血管的密度增加了三倍。
我们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免疫识别功能,它可以识别并有效的清除“异己”,这项功能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来完成。
人的心情不好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减弱,同时糖皮质激素的水平升高,而抑制了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
长期过大的压力会干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调节代谢重新编程、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恶性进展。可能参与调节的有血管生成和基因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它们在促进肿瘤生长、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病人术后常会担心肿瘤的复发,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或者因为乳房的缺失,而不愿意出现在公共的场合。动物实验证实,压力和抑郁可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而导致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
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家属应鼓励病人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癌症后,如果能坚定信心,及时调整为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则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病情。
对此,家属应尽量使病人了解不良情绪对癌症的康复有害无益,让病人及时向家人、好友、医生倾诉自己的痛苦与烦闷,让自己内心中有害的情绪释放出来。
人在紧张状态下,可对机体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尤其是癌症病人更是如此。所以,为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进行放松训练。
通过这种心身的放松,排除外界干扰,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这样可以使心率减慢,呼吸深而缓,血压下降,耗氧量减少,大脑也因此得到休息。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有利于人体能量的积累和机体的康复。
癌症病人不应因患病而减少人际交往。家属应尽量督促其参加各种人际交往,尤其是应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娱乐活动,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与好友交流自己抗病的经验,并从中得到鼓励和帮助,使自己忘却烦恼,鼓足勇气战胜疾病。
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肿瘤患者,而是要尽可能的把自己看成一个常人,并不断尝试在生活中寻找生命的乐趣,尽可能地让自己过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