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我国正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气压气流以及井底等各项状态稳定良好,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天然气水合物,指的就是“可燃冰”。你可知广州为此建了什么功?
本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采井开钻,5月10日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自5月18日试采成功之后,一直到6月2日,已连续22天产出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目前,钻井作业安全,试采区海底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没有环境污染。
据了解,这次南海神狐海域开采的“可燃冰”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也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
据预测,“可燃冰”储量巨大,国际上公认的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相当于21万亿吨油当量。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预测资源量达800亿吨油当量。通过地质勘查,我国南海海域已经证实了有两个千亿方的大型矿藏。下一步,试开采团队将继续进行不同矿区和不同类型的“可燃冰”试开采工作,为促进“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积累更多经验。
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储量巨大,而且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效应气体,因此也有人提出质疑,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是否会造成强烈的温室效应。专家表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往往只有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才能引发大规模的可燃冰分解。
相比之下,可燃冰开采不会造成甲烷气体的泄漏。即便如此,在本次我国进行的可燃冰试采工作中,工作人员仍然动用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建立了立体化的监测手段。同时我国的科学家甚至动用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对开采区域水下的情况进行观测,严密监视海底的地形变化和甲烷气体渗漏的情况。在这次试采过程中,没有监测到任何有关环境方面的变化。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
,现在我们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每年要从国外进口规模达3-4亿吨。“可燃冰”试采成功,对于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石油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意义重大。
,我国将设天然气水合物为第173个新矿种,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推动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力争到2030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生产。
中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也彰显了我国装备制造的能力。在这次试开采成功,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蓝鲸Ι号”海上钻井平台功不可没,此外,“广州局”也有建功。
“蓝鲸Ι号”海上钻井平台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相当于四十层楼的高度,它的最大作业水深可达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更是可以达到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蓝鲸Ι号”还装配了全球最先进的液压双钻塔设计,可以实现一边打井、一边接管,让深海钻探作业效率提高30%的同时,能耗降低10%。此外,它还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P(船舶稳定)定位系统,最精确的定位误差达到了0.1米,作业时可以在海中保持纹丝不动。
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透露,除了南北极及特殊海域海况的情况,“蓝鲸Ι号”可以覆盖世界上深水发现的所有油气田的勘探开发。
工作人员庆祝试开采成功。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我国海域可燃冰调查工作起始于1999年,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南海北部开展了前期调查,发现了其存在的重要地震标志——似海底发射(BSR),第一次在南海找到了可燃冰的踪影。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努力,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力,已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了可燃冰赋存的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生物等异常标志。已于2007年、2013年、2015年先后3次在我国南海实施钻探航次,成功获取实物样品,并先后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两个超千亿方(立方米)级可燃冰大型矿藏。
为加速我国可燃冰勘查开发进程,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可燃冰试采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成立试开采现场指挥部、可燃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锁定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作业平台,完成了试采工程实施方案和长线物质相关服务准备,并开展了试采攻关,于今年5月试采成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介绍,此次试采面临三大难点。
一是无经验可循。在2002年加拿大陆域和2013年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地质条件与我国差异极大,不能照搬。
二是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我国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
三是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针对该情况,自主研发天然气水合物专用的装备、管材、特殊材料等。试采中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
部分文:广州日报·广州参考记者 黄丹彤 特约通讯员 陈惠玲
资料据央视新闻、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崔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