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育儿网
有的新生儿会在口腔内壁上长出一些白色或淡黄色小斑点,其形状酷似牙齿,俗称“马牙”。那么什么是马牙?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区分马牙和鹅口疮?马牙的护理禁忌又是什么?
“马牙”,医学术语称为上皮珠,是指婴儿出生1个月到一个半月左右,在上颚中段偏向两侧处和牙根处出现的一系列白色或浅黄色的小斑点,其形似牙齿,故称为马牙。但是,它不管从外观还是功能上都与牙齿毫无关系。
马牙的出现本属于正常,且一般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有时候马牙让宝宝有很痒,或者很胀的感觉,是他们出现烦躁不安,咬奶嘴等现象。般来说,出生后几个月,马牙会慢慢脱落。如果因为缺乏营养,马牙未能及时掉落也不妨,不必特意治疗。
乳牙胚在发育期内会出现牙板破裂的现象,其中一部分牙板会被人体吸收,另一部分则逐步角质化,形成白色的细小球状物,这就是“马牙”形成的原因。宝宝吮吸母乳时牙床与的反复摩擦,会使“马牙”受到频繁的摩擦而最终消失。
鹅口疮是婴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多在婴儿缺乏营养或身体素质较差时发作。鹅口疮的具体介绍可以点击《宝宝鹅口疮》。
马牙症状:
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个别婴儿可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鹅口疮症状:
鹅口疮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周围无炎症反应,有斑片状白膜附着,形似奶块。用棉签可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充血明显。轻微感染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的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马牙处理方法:
宝宝生了马牙,有些父母对此十分的紧张,他们总认为这是一种疾病,总想着去治疗它。于是就想用毛巾蘸取盐水擦去马牙,或试图用针挑破马牙。其实,上述的做法适得其反。一些外界的刺激,比如尖锐物体的接触或摩擦等,不但不利于去除马牙,反而会损伤宝宝本来就十分较弱的口腔。在宝宝薄如蝉翼的口腔粘膜下,毛细血管如蛛网般密布,稍有不慎就会遭受损伤。更加可怕的是,宝宝的免疫能力非常薄弱,口腔部位的哪怕一点点微小的伤口都会增加宝宝遭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甚至造成败血症,使孩子有性命之虞。正确的做法是:如马牙的体积尚小时,一般不予过问;如马牙长的太大了,影响宝宝喝奶,则使用经过2%红汞消毒的钢针,小心的将其刺破,并将其内部的物质释放干净就可以了。
鹅口疮处理方法:
可以用2~3克碳酸氢钠(小苏打)溶于100克水中(1.5%的碳酸氢钠溶液也可以),每天饭后清洗口腔,一日3次;如果症状没有缓解要去医院检查治疗。
鹅口疮在外观上与“马牙”相似,难以区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用棉签擦拭这些粘膜,如果可以擦掉,并且这些粘膜下方出现了明显的血迹,那就说明宝宝可能患有鹅口疮。宝宝就需要接受涂片化验来进一步确诊病情。将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片菌丝和芽孢。这时候家长就该带宝宝接受治疗了,不然口腔里的那些斑点就会日渐增多,最后甚至会连接在一起。
健康的新生儿是不需要接受口腔护理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在每次喂奶结束后,用洁净的毛巾或餐巾纸把宝宝的嘴角,嘴唇和下颌等部位擦干净,使这些位置没有残留的奶渍,保证皮肤和口腔粘膜的清洁。当宝宝患有口腔炎症或其他的口腔疾病,就有必要来接受口腔护理了。
相关用品
1 1个治疗碗:内盛生理盐水,并有6个大棉球浸泡其中;
2 1瓶石蜡油,或煮沸过的植物油;
3 1把小镊子,1包棉棒,1个小茶壶(内盛温水),2块小毛巾。
具体操作步骤
将双手洗净并消毒,将宝宝侧身放置于床上。准备2块毛巾,一块围在宝宝的脖子上,另一块则铺在枕头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操作中流下来的水弄湿衣服和枕头。
用镊子镊住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擦拭口腔内部,起到消毒作用。其操作顺序是:先擦拭两侧颊部及牙龈外周,再擦拭舌头和牙龈内测,每当擦拭完一个部位,就要将使用过的酒精棉球丢弃,更换一个。不可碰到咽喉,否则易引发恶心和呕吐。
待消毒完毕后,用毛巾将宝宝的脸、嘴擦干净。如果宝宝嘴唇变得干燥,可以在嘴唇上涂抹一些石蜡油或植物油。根据护理的需要,将事先选择好的药物,均匀的涂抹在宝宝的口腔内壁上。
1 该护理过程中使用的物品,非经消毒不可使用。
2 消毒使用的棉球,只可蘸取适量的生理盐水,以棉球刚好可以饱和为宜。否则,多余的生理盐水会流到宝宝的呼吸道中。镊子要夹紧棉球,一旦不小心把棉球掉到宝宝咽喉部位,会造成窒息。
3 操作动作要轻柔温和,以免造成不必要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