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关注有关古方妆品的所有信息,不经意间见到了李子柒微博上分享的制作古法妆品的视频,不论是制作过程还是制作环境,尤其是子柒本人,都美得无与伦比。那么,从古代妆品科学复原的角度,子柒制作的妆品在古代都叫什么名字?正确的工艺应该是什么样呢?
古法以玫瑰花红色素制作胭脂可信吗?
李子柒视频中的胭脂膏和染唇纸都用的是从玫瑰花中提取的红色花汁熬煮制作而成的。
从玫瑰花汁中熬煮出红色素真的靠谱吗?
玫瑰红色素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色素,其红色素的提取是有严苛条件的,比如提取温度不能高于60摄氏度,提取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因为玫瑰花色素在长时间高温环境下或强光环境下极不稳定,易氧化且有沉淀物析出。
《宫女谈往录》里提到的清宫当中给慈禧太后及后妃使用的“玫瑰棉胭脂”制法时有这样一段记载:
“首先,要选花。标准是要一色砂红的....要一瓣一瓣地挑,要一瓣一瓣地选。这样造出胭脂来才能保证纯正的红色。几百斤玫瑰花,也只能挑出一二十斤瓣来。内廷制造,一不怕费料,二不怕费工,只求精益求精,没这两条,说是御制,都是冒牌。其次是用石臼捣。石臼较深,像药店里的乳磨,但不是缩口,杵也是汉白玉的,切忌用金属。用石杵捣成原浆,再用细纱布过滤。纱布洗过熨平不许带毛丝。就这样制成清净的花汁。然后把花汁注入备好的胭脂缸时。捣玫瑰时要适当加点明矾。说这样颜色才能抓住肉,才不是浮色。”
这段记载中的玫瑰棉胭脂的制法在我们的复原实验中也很难实现。这种制法虽然没有熬制,但玫瑰色素依然容易迅速氧化,氧化后其汁液迅速变成紫色,甚至褐色,而不是红色。
以现代工业技术来提取玫瑰红色素,需进行玫瑰预处理、过滤处理、吸附洗脱、混合原料、减压浓缩、干燥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而史籍中记载的“玫瑰膏子”,尽管以玫瑰命名,但很可能是使用玫瑰花露的功效和香气,而并不是它的色素。其色素来源应该是红蓝花、胭脂虫等相对稳定的植物或动物原料。
抿唇的胭脂是红纸染的吗?
李子柒在视频中用玫瑰花汁浸染出红纸,制作出了可以用于抿唇的胭脂纸。
胭脂纸真的存在吗?
古代胭脂依据制作材料分为:朱砂胭脂、红蓝花胭脂、胡胭脂(紫胶虫)、玫瑰膏子等等,依据形态又分为粉质胭脂、油性胭脂和水性胭脂。抿唇的这种胭脂古时叫“绵胭脂”,属于水性胭脂。这是一种将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的红色素浸染于丝绵之上,然后再加以干燥处理的胭脂形态。使用时用水浸湿,挤出红色素涂于面部或抿于唇部。
从事古代妆品复原工作至今,被人追问最多的便是:古代红纸抿唇的化妆方式真的存在吗?
其实,将胭脂汁液染于纸质载体之上,在史料中鲜有遇见,记载中用于抿唇的胭脂大多以丝绵为载体。那么抿唇的胭脂为什么要以丝绵为载体呢?首先由于丝绵为天然纤维,对比纸这种被打碎过的人造纤维来说更加结实,以液体润湿后可多次使用,而纸经液体润湿后抿唇非常容易碎烂。其次丝绵作为胭脂溶液的承载物来说优于纸张。在《外台秘要》卷三十二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浸讫,以竹夹如干脯猎于炭火上,炙之,燥复,更浸,浸经六七遍,即成。若得十遍以上,益浓美好。”
天然色素往往做不到一次浸染便可通过载体达到为皮肤明显上色的程度,因此需要反复上色,如此段文字提到的:反复浸染后反复干燥,上色次数越多颜色越浓郁,如果是纸张作为胭脂溶液的承载物,很可能没等到将载体染色到可为皮肤上色的效果就已经碎烂了。不仅如此,丝绵的吸水量优于纸张,也就是说,在使用时,丝绵载体的胭脂饼更易拧出胭脂汁子,而纸张则难以做到。
缇缇老师复原的紫胶虫绵胭脂
在实际的绵胭脂使用体验中,用绵胭脂抿唇的上色效果其实并不是很好,更好的方法是将绵胭脂拧出汁子来涂唇,染色更均匀,而且也便于依据唇形随形就势。因此,红纸抿唇染色,我认为为影视剧或文学作品的加工或臆想。如红纸抿唇真实存在的话,估计也要到民国时期化工染料染就的红纸出现之后,工业染色法制造的红纸的确是可以通过抿唇染出鲜红的唇色,而天然色素染就的红纸抿唇染色上色度很低。
《红楼梦》中提到的“上好的胭脂”到底是什么?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缇缇老师制作的红蓝花胭脂
《红楼梦》中这一段就已经描绘了这种胭脂的大致工艺流程,按照描绘出来的“拧出汁子”的胭脂状态,再结合生活在贾府这种生活条件下依然可以被宝玉称为“上好的胭脂”的描述,据我分析应该为红蓝花胭脂。
因为在植物色素中,红蓝花的色素相对最稳定,颜色最鲜红,因此古代有“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的说法。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红蓝花引入中原之后,红蓝花一直是中原地区制作胭脂的首选原料。我认为,红蓝花在历史上有过两种植物:藏红花和草红花。藏红花色素更为鲜红,草红花色素多为桃红。且在红蓝花杀花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着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也就是说经过酸碱度调节后可以染真红的红蓝花,可以被作为花饼。这种花饼一般被花农售卖给胭脂铺子,而胭脂铺子的匠人们将花汁拧出后,淘澄了渣滓,配合花露及填充物便蒸成了一盒盒甜香满颊的上好胭脂。从已发现的文献考证资料来看,古代胭脂除“油胭脂”外,通常为水溶性胭脂,这是由于古代的工艺限制使我们的前辈们无法从植物中获取可以油融的色素,而是大多将色素提取后直接染于粉状物上,如果掺入油膏中,色素无法分散均匀,易产生沉淀,上色度不佳。而油性胭脂则要使用银朱等这种矿物质色素研磨后混入油蜡中制成,但由于银朱是由汞和硫混合加热升华而的硫化汞,对人体有害,因此此原料的现实意义不大。
眉黛在历史上有油膏状么?
李子柒在视频中制作的是一种以青黛、咖啡粉、竹炭粉调和油和蜡制成的油膏状眉黛。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有油膏状眉黛吗?
据研究,中国历史上眉黛配方很少有掺入油和蜡的,主要是以水溶性黛块为主。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制黛工艺很大程度参照了制墨工艺,之所以黛块中不加入油、蜡混合材料,一方面是由于有的黛块中含有木质香材,遇到油蜡会将其香气包裹住,无法散发。另一方面油膏状眉黛相比较水溶性眉黛上色效果更差。
缇缇老师制作的青黛黛块
缇缇老师制作的铜黛黛块
现代的眉笔之所以混入油蜡,是由于现代眉笔的色料大多为合成材料,油融效果好,而古代色料多为天然材料,其水溶性优于油溶性。当然,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眉黛都不含油,“画眉集香丸”中就有用冰麝浸泡后的灯油混合烟墨的制法,但是油蜡混合的膏状眉黛则未曾在史料中有过记载。
缇缇老师复原制作的画眉集香圆
尽管视频中李子柒制作的古法妆品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这样一段美美的视频的确可以让大家对古代妆品产生了解的欲望,并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因此我们向李子柒致敬,也向所有为古代妆品复原付出努力的同修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