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因 SOD 喷剂对脂溢性皮炎的辅助治疗作用
Fuyin SOD Spray as Topical Adjuvant Therapy in Seborrheic Dermatitis
学科专业:皮肤性病科
研 究 生:Aulia Setiani Sosrodjojo(苏芳英)
导师:毛越苹副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18年·广州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脂溢性皮炎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科疾病,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皮、耳廓、眉间区、鼻旁区、胸部、腹股沟等。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通过歧化反应将超氧化物转化为氧和过氧化氢的酶,它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暴露在氧气中。本研究旨在明确局部应用复因 SOD 喷剂对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本研究另外招募 11 名 Fitzpatrick III 型皮肤的脂溢性皮炎患者参与复因 SOD 喷剂对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实验。治疗前后受试者使用‘SoftPlus’及‘VISIA’检测对比的现状。本研究的 26 名受试者将复因 SOD 喷剂涂抹于治疗侧皮肤,每天于治疗侧的红斑部位涂抹复因 SOD 喷剂两次,持续 1 周。
【结果】
结果表明复因 SOD 喷剂对改善皮肤的水分水平(P=0.001)和平衡皮肤的酸碱值(P<0.001)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减轻瘙痒、灼热感、干燥(P<0.05)。
【结论】
复因 SOD 喷剂能促进脂溢性皮炎的修复及减轻患者主观不适感觉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脂溢性皮炎;皮炎。
引言
1.1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皮损相对特异,表现为固定的淡红斑、皮脂腺分布丰富部位可附着白色鳞屑,鳞屑常见于头皮,耳部,前额, 眉部及两侧鼻翼。前胸、外阴、腹股沟等处也时有发生[1-3]。脂溢性皮炎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新生儿、婴儿、成年人等。70%的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可能发生脂溢性皮炎[4]。既往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在种族间发病无明显差异。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未清楚。研究发现与马拉色菌等的定植与感染有关。有报道在脂溢性皮炎患者表面类脂质分泌并不增加,但其组成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及石蜡增加而鱼鲨烯减少。在遗传性皮脂溢出素质的基础上,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寄生与繁殖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的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精神、饮食、维生素B缺乏,嗜酒等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5]。
研究发现,在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阳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患者的发病率在30-83%;成人帕金森症的患者发病率为18-50%[1,3]。
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在帕金森症患者中的高发病率可能与雄性激素分泌增加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而雄激素可以影响皮脂腺分泌[27]。此外,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创伤性脑损伤、创伤性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CVA)、癫痫和面神经麻痹等病例中也发现了较高的脂溢性皮炎患病率[6-12]。研究发现,脂溢性皮炎仅发生于CVA患者的瘫痪侧[12-14]。
研究发现,马拉色菌的大量增殖可加重脂溢性皮炎的炎症反应及不适感[1-3]。
传统的观点认为,治疗脂溢性皮炎治疗主要方案为:角质剥脱剂,抗真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13]。咪唑类、环吡酮胺等外用抗真菌药主要是通过减少马拉色菌的繁殖发挥作 用。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抗真菌的药物起效慢、时间长,是相对缓慢见效的治疗方法[16,17]。常见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包括中效和短效激素,目前普遍认为外用激素的应用抗炎效果明显,可以缩短爆发型脂溢性皮炎的病程。但是,多数脂溢性皮炎患者病情反复, 长期使用激素时不得不考虑激素相关副作用以及停药后的早期复发限制了激素在脂溢性皮炎的作用[17]。
1.2 皮肤屏障
皮肤屏障的结构主要是角质层、表皮脂质、天然保湿因子等组成。表皮脂质包括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等。这些脂质在基底层细胞向角质层分化过程中,含量逐渐增高,到达角质层时被排除至细胞间隙内,形成防止水分丢失的屏障。天然保湿因子是由表皮中间丝状蛋白分解成,含尿酸、氨基酸、乳酸、尿素、吡咯烷酮羧酸及其他低分子量物质,在角质层内与水结合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18]。
皮肤屏障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水分丢失以及外界环境侵害,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可以导致其功能破坏。一方面,皮肤基因表达异常可以导致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另一方面, 外界环境变化对皮肤屏障功能也有很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肥皂、洗手液等过度使用,皮肤受到的外界刺激日益增加,加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表现为:表皮中天然保湿因子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脱屑,从而导致脂溢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发病率逐渐增加[18,19]。
人体皮肤是防御外部感染或有毒物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 真菌,酵母和病毒)的定居场所[20,21]。人体皮肤表层(角质层,SC)的水合作用水平是影响皮肤屏障的生物物理性质和功能的重要因素[22]。通常认为与正常皮肤相比,低水合度的干性皮肤容易起皱、积垢或者粗糙,而且可能会皲裂,变红或瘙痒及柔韧性较差[23]。干性皮肤容易老化或受损,并且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老化的皮肤不容易恢复[24]。特别是由于面部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人脸在一生中都可能持续干燥状态,对一部分人来说,为了防止皮肤问题或老化可能需要一些措施来保持面部皮肤的适当水合水平。
使用基础护肤产品是一种维持面部皮肤适当水化程度的方法,因为基础化妆品中的主要成分(脂质或油脂)在皮肤上形成一个封闭层,另外,基础化妆品中的许多其他小分子也可缓解干性皮肤的症状。水合作用对皮肤的生物物理学参数有显著的影响,如皮肤表层水分丢失(TEWL)和粗糙度,以及皮肤微生态[25]。
人们对皮肤表面酸碱值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它对皮肤的重要性近年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研究证明:皮肤表面的酸碱值是机体生物学活动在表皮的表达,还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甚至真皮的生物学功能。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皮肤表面的酸碱值会有一定的变化,但酸性(4.1-5.8)仍是正常成人最佳皮肤表面的酸碱值[26]。测量皮肤表面酸碱值是了解皮肤生物状态的手段;维持皮肤最佳酸碱值是皮肤保健、延缓皮肤老化的有效方法;调节皮肤表面酸碱值是防止和加速某些皮肤病愈合的途径。
正确地测量和理解皮肤的酸碱值对于更好地了解机体系统和局部的生物状态具有指导意义;多种因素能影响皮肤酸碱值,从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消除影响酸碱值的不良因素和改善皮肤酸碱值使其保持最佳酸碱度是预防某些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皮肤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发生的手段;酸碱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皮肤的生物活动及角质层的生物特性。
当皮肤酸碱值极低(极酸性)时,就会出现过度油性皮肤和瑕疵。当皮肤处于这种状态时,它不仅会造成瑕疵,而且会导致油腻斑疹、炎症和慢性疾病,如脂溢性皮炎、湿疹、以及银屑病。
1.3 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缩写 SOD)是一种通过歧化反应将超氧化物转化为氧和过氧化氢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暴露在氧气中。
研究证明[37],SOD 添加与化妆品中可引起四方面的作用:第一,SOD 加入化妆品之后防晒效果明显增强。光照能够使皮肤变黑的主要是因为氧自由基对皮肤细胞的损害,SOD 可以有效的防止皮肤受到电离辐射(特别是紫外线)的损伤,从而起到防晒的效果; 第二,SOD 作为抗氧化酶,能够有效地防止皮肤衰老,祛斑、的形成。这也是其在化妆品中得以应用的原因之一;第三,SOD 抗炎效果显著,对皮肤炎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第四,SOD 能够防止瘢痕的形成,对大部分轻微疤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8]。
材料与方法
2.1试剂
图2-1 复因SOD喷剂
复因医用射线防护喷剂(SOD 抗自由基 辐射防护喷剂)(图 2-1)主要成分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不得低于 1000U/ml)及其稳定剂,以冻干粉形式存在于可加盖喷泵的避光 A 瓶中,其他辅料(姜黄素、山梨醇、山梨酸钾)以水溶液形式存在于加盖的 B 瓶中。使用时,旋开 B 瓶盖,将 B 瓶液体倒入 A 瓶中,拧紧 A 瓶喷雾泵,上下摇动数次,溶解并摇匀,即可喷涂使用。每 10 平方厘米喷 0.2ml(每次喷雾量约为 0.2ml)。这款产品由珠海雅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它被开发为预防和减轻由医用射线等理化
因素产生的自由基对人体皮肤、粘膜组织造成的损伤。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另外招募11名Fitzpatrick III型皮肤的脂溢性皮炎患者。这些受试者年龄在25 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岁。全受试者均无系统使用或局部外用含激素药物及药物过敏史。本研究排除了服用脂溢性皮炎药物、近一个月服外用或口服抗痤疮药物、以及患系统性疾病的受试者。
2.1 仪器
2.1.1 SoftPlus
图 2-3 SoftPlus Callegari S.p.A (Parma, Italy)
SoftPlus 是指评估皮肤(肤色和身体),脂肪和含水量,头发和头皮健康状况独家方法。 通过 6 次皮肤测量,包括独特的测试,如酸碱度和弹性,创新的型摄像头检查项目,包括皱纹的三维分析,色素沉着测试,抗衰老和痤疮筛查,以及涵盖所有患者的多达 20 个检查项目的需要(从头到脚)。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仅仅使用 SoftPlus 测量酸碱值和水合程度。 采用电容原理的 SoftPlus 约 66mm2 八角形测量表面水合探针评估水合作用。 使用来自 Soft Plus 的具有双细胞电原理的 pH 探针和 7×7mm2 的正方形测量表面的酸碱探头测量酸碱水平[43]。
2.1.1 VISIA
图 2-4 VISIA
来自美国的 VISIA 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面部皮肤分析系统,可以数量化的评估皮肤健康程度,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皮肤护理与解决方案。其采用多种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测出斑点、皱纹、纹理、毛孔、棕色斑、红色区、以及紫质对皮肤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治疗前后图片可进行细致对比。它为医疗和商务人士提供更加清楚,容易理解的报告。
2.1 方法
2.1.1 皮肤检测
本实验的测量分为三个步骤:1.清洁面部;2.SoftPlus 检测;3.VISIA 检测。受试者面部分为治疗侧(右侧)及对照侧(左侧)两侧 (图 2-5).第一步,在进行 SoftPlus 和 VISIA 测量前清洁所有受试者的面部。步骤二,治疗侧及对照侧用 SoftPlus 进行精确的特定测量点测量,即外眼角跟鼻翼旁和耳垂连线的垂直点 (图 2-6).在测量点用水化探针进行水化评估(标准水分值为在 100 个测量点中有 59 个)。酸碱度用 SoftPlus 的 pH 探针进行测量(标准 pH 值为 4.1-5.8)。第三步,VISIA 检测:对治疗侧和对照侧的斑点、皱纹、纹理、毛孔、紫外线色斑、棕色斑、红色区、以及紫质都进行了评估。复因 SOD 喷剂在受试者的治疗侧面部使用一周,每日两次。受试者在我们的研究中进行两次面部皮肤评估,分别在复因 SOD 喷剂治疗前后。
图 2-5 受试者面部治疗侧及对照侧
图 2-6 SoftPlus 特定测量点
2.1.1 主观感受检测
对受试者治疗前皮肤主观感受(瘙痒、灼热、干燥)进行记录与评分,再对患者治疗 1 周是的皮肤状况评估,评估标准包括:瘙痒、灼热、干燥症状的评分分数均有在 0~10 分,分数越低表示皮肤状况改善越好,反之则表示皮肤症状严重。
2.1 统计学处理
SoftPlus 和 VISIA 的数据结果以绝对值和百分数表示。分别收集受试者面部右侧(治疗组)和左侧面部(对照组)的对比,用一周后的数值减去一周前的数值,通过配对 t- 检验比较治疗侧及对照侧两侧的水分、酸碱值及斑点的变化差异性,得到第一天和第七天皮肤监测情况,对于定量质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的方法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一天至第七天变化情况。
结果
本研究另外招募 11 名 Fitzpatrick III 型皮肤的脂溢性皮炎患者。这些受试者年龄在25 岁至 5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34.5 岁。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比较了受试者使用复因SOD 喷剂前后的结果。
图 3-5 治疗前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治疗侧水分量
图 3-6 治疗后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治疗侧水分量
图 3-5 和图 3-6 两张都是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治疗侧水分量的结果。这两张图显示了一位受试者治疗前后对水分量结果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治疗后的水分量结果从 72 增加至 83 个。
图 3-7 治疗前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对照侧水分量
图 3-8 一周后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对照侧水分量
而在另一侧,图 3-7 和图 3-8 显示了对照侧在一周内的水分量比较。不同于治疗侧结果,根据 SoftPlus 结果,对照组的水分量结果从 55 下降至 45。
图 3-9 治疗前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治疗侧 pH 值
图 3-10 治疗后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治疗侧 pH 量
图 3-9 和图 3-10 表示一位受试者的治疗侧治疗前后使用 SoftPlus 的对比结果。这两图显示了外用复因 SOD 喷剂治疗前后的 pH 值比较,健康皮肤 pH 值在 4.1—5.8 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本受试者的酸碱值增加到正常的皮肤酸碱值范围(从 3.4 增加到 4.2)的结果。
图 3-11 治疗前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对照侧 pH 量
图 3-12 一周后使用 SoftPlus 检测皮肤对照侧 pH 量
图 3-11 和图 3-12 示一位受试者的对照侧治疗前后使用 SoftPlus 的对比结果。这两张图显示了在未经过治疗的情况下,一周内皮肤的酸碱值差异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研究对象的 pH 值从正常皮肤 pH 值下降到酸性皮肤(从 4.1 下降至 3.8)的结果。
表 3-5 面部脂溢性皮炎使用 SoftPlus 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得分平均数和综述的差异性分析
比较患者一周皮肤水分和酸碱值的变化情况,用一周后的数值减去一周前的数值, 通过配对 t-检验比较治疗侧及对照侧两侧的水分和酸碱值的变化差异性,发现水分和酸碱值对照侧及治疗侧两侧变化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水分和酸碱值变化情况中,对照侧皮肤一周后比一周前是降低的,治疗侧皮肤则刚好相反。
图 3-13 治疗前(右图)与治疗后(左图)使用 VISIA 检测皮肤治疗侧的对比
从第二章提到的资料(2.3.2.2), VISIA 可以测出斑点、皱纹、纹理、毛孔、棕色斑、红色区、以及紫质对皮肤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治疗前后图片可进行细致对比。图 3-13 示斑点绝对值下降(28.627 降至 16.145)。
图 3-14 治疗前(右图)与治疗后(左图)使用 VISIA 检测皮肤对照侧的对比
图 3-14 表示对照组治疗前后跟上一图相反的结果。在图 3-14 我们能看见斑点绝对值升高(26.514 升至 29.286)。
3.3 受试者主观感受评分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对的各项主观感受指标相比无较大差异,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 1 周时,治疗组受试者主观感受(如瘙痒、灼热、干燥)指标低于对照组的指标结果。组间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7。
讨论
脂溢性皮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局部糖皮质激素和抗真菌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以周期性恶化-缓解为特征的多因素的慢性皮肤病[29]。虽然局部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为了避免副作用和维持对疾病的控制,通常需要替代疗法以避免长期使用[30]。局部复因 SOD 喷剂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安全选择,作为长期使用也很理想。具体而言,局部超氧化物歧化酶不仅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不会产生类似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很多潜在的副作用,而且有长期使用的良好的疗效数据。
本研究表明,每日使用两次的复因 SOD 喷剂对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而且一般对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有良好的耐受性。本研究中使用的复因 SOD 喷剂通过改善皮肤的水分水平(P=0.001)和平衡皮肤的酸碱值(P<0.001)来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总之,这个为期一周的,开放标签,安全或疗效研究表明,该复因 SOD 喷剂提供了改善脱屑、硬结以及红斑,同时可减轻瘙痒、灼热感、干燥(P<0.05)。
结论
外用复因 SOD 喷剂通过改善皮肤的水分含量和平衡皮肤的酸碱值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同时可改善脂溢性皮炎主观症状(瘙痒、灼热感、干燥)。
参考文献
[1] de Moraeas AP, Arruda E, Vitoriano MAV, et al. An open-label efficacy pilot study with pimecrolimus cream 1% in adults with facial seborrhoeic dermatitis infected with HIV.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1(5);596–601, 2007.
[2] Faergemann J, Bergbrant IM, Dohse M. Seborrhoeic dermatitis and Pityrosporum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characteriz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mediators in the ski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Br J Dermatol. 144:549–556, 2001.
[3] Del Rosso JQ. Adult seborrheic dermatitis: a status report on practical topical management.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4(5):32–38, 2001.
[4] Gupta AK, Bluhm R, Barlow JO, Fleischer AB Jr, Feldman SR. Prescribing practices for seborrheic dermatitis vary with the physician’s specialty: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J Dermatolog Treat. 15(4):208-213, 2004.
[5] 张学军, 等. 皮肤性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78, 2013.
[6] Pierard GE. Seborrheic dermatitis today, gone tomorrow? The link between the biocene and treatment. Dermatology. 206:187-8, 2003.
[7] Binder RL, Jonelis FJ. Seborrheic dermatitis in neuroleptic-induced parkinsonism. Arch Dermatol. 119:473-5, 1983.
[8] Binder RL, Jonelis FJ. Seborrheic dermatitis: a newly reported side effect of neuroleptics. J Clin Psychiatry. 45:125-6, 1984.
[9] Moris G, Ribacoba R, Solar DN, Vidal JA. SUNCT syndrome 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 associated with craneosynostosis. Cephalalgia. 21:157-9, 2001.
[10] Rocha N, Velho G, Horta M, Martins A, Massa A.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19:605-7, 2005.
[11] Rubin-Asher D, Zeilig G, Klieger M, Adunsky A, Weingarden H. Dermatological findings following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Spinal Cord. 43:175-8, 2005.
[12] Tronnier H. [On an unilaterally localized seborrhoic eczema in syringomyelia.]. Z Haut Geschlechtskr. 37:207-17, 1964.
[13] Chen TM, Fitzpatrick JE. Unilateral seborrheic dermatitis after decompression of Chiari I malformation and syringomyelia J Am Acad Dermatol. 55:356-7, 2006.
[14] Pierard-Franchimont C, Pierard GE.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ketoconazole + desonide gel comb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 Dermatology. 204:344– 347, 2002.
[15] Faergemann J. Manage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 and pityriasis versicolor. Am J Clin Dermatol.1:75–80, 2000.
[16] Segre, J.A. Epidermal Barrier Formation and Recovery in Skin Disorder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6, 1150-1158, 2006.
[17] Rawlings, A. V. and Harding, C. R, Moisturization and skin barrier function. Dermatologic Therapy, 17: 43-48, 2004.
[18] R Roth, R & D James, W.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Skin.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42. 441-64, 1988.
[19] Nina N. Schommer, Richard L. Gallo,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Trends in Microbiology, Volume 21, 12:660-668, 2013.
[20] Wertz, P. W. The nature of the epidermal barrier: Biochemical aspect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8, 283–294, 1996.
[21] Flynn, T. C., Petros, J., Clark, R. E., & Viehman, G. E. Dry skin and moisturizer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19, 387–392, 2001.
[22] Rawlings, A. V., & Matts, P. J. Stratum corneum moisturiza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 update in relation to the dry skin cycl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24, 1099–1110, 2005.
[23] Wilhelm, K-P. Skin aging: effect on TEWL, hydration, pH and sebum. Arch. Dermatol. 127, 1806– 1809, 1991.
[24] Lambers H, Piessens S, Bloem A, Pronk H, Finkel P. Natural skin surface pH is on average below 5,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its resident flora. Int J Cosmet Sci. 28: 359–370, 2006.
[25] 崔慧斐,张天民.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及其发酵法生产进展. 药物生物技术, 7, 2007.
[26] Li Y. Study of Applications for Supperoxide Dismutase (SOD). China Academic J Electronic Publication House. 24, 9-10, 2007.
[27] Martignoni E, Godi L, Pacchetti C, Berardesca E, Vignoli GP, Albani G, et al. Is seborrhea a sign of autonomic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al Transm. 104:1295-304, 1997.
[28] Li Y. Study of Applications for Supperoxide Dismutase (SOD). China Academic J Electronic Publication House. 24, 9-10, 2007.
[29] DeAngelis YM, Gemmer CM, Kaczvinsky JR, Kenneally DC, Schwartz JR, Dawson Jr TL. Three etiologic facets of dandruff 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 Malassezia fungi, sebaceous lipids, and individual sensitivity.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 10:295-7, 2005.
[30] Vardy DA, Cohen AD, Tchetov T, et al.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n aloe vera (A. barbadensis) emul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 J Dermatol Treat.10:7–11,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