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皮肤或长痘痘的朋友,闻“油”色变,见“无油”化妆品而心动,可以理解。
可“无油”是无什么“油”呢?这“油”字太笼统,化学上没有明确的定义,。
普通人的理解,感觉“油腻”的东西就是“油”了。那“油腻”的化妆品成分还挺多的,至少包括了矿油石蜡油系列、硅油系列、植物油系列和合成油系列。
如果“无油”化妆品是指不含所有上述“油腻”成分的化妆品,那除了化妆水类(例如爽肤水,但也不是所有),基本上不存在“无油”化妆品。
那“无油”化妆品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指不含矿油石蜡油系列成分的化妆品。怎讲?
话说1972年,已故美容皮肤科巨匠Albert Kligman教授在权威的《皮肤医学档案》发表了题为“Acne cosmetica”(化妆品痤疮)的文章,首次提出化妆品致痤疮的假设,以解释一群青春期后,从未患过痤疮的女性,发生在面颊上,由白头产生的低度痤疮。
文章提出一个兔耳检测方法来预测化妆品成品或成分会否阻塞人类皮肤毛孔,导致痤疮。用这个方法来检测当时市面上常见的化妆品,发现竟然有一半可能“致痤疮”!
Kligman教授是美容皮肤科的开山祖师,提出过好多个震撼美容皮肤科的概念。纵使如此,他这篇文章在之后的40年里,对美容皮肤科和化妆品业界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恐怕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
许多研究人员的精力,许多皮肤科杂志的篇幅,耗费在一篇又一篇这个那个化妆品成分致不致痤疮,这个那个检测方法比较可靠的报告上。化妆品厂家则深恐自己的产品被打入“阻塞毛孔”的黑名单,一方面忙着检测产品,一方面极力规避被判定“阻塞毛孔”的化妆品成分名单,即使这类黑名单经常变化、扩大,令人无所适从。
“无油”化妆品这个概念,也是从这篇文章衍生出来的。文章指出,任何来源的矿油石蜡油在兔耳方法的检测下都阻塞毛孔。受惊的化妆品厂家纷纷推出不含矿油石蜡油的产品,称之“无油”。
所以,“无油”化妆品不是指什么油都没有的化妆品,而是不含矿油石蜡油系列成分的化妆品,原意是宣示它不会“阻塞毛孔”。
然而,一代宗师不是神仙,也有失手的时候。今天看来,Kligman教授1972年的经典之作漏洞很多,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美容皮肤科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
文章提出的兔耳检测毛孔阻塞的方法,一开始便状况连连:不同的人用他的方法检测同一个化妆品成品或成分,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1982年,他提出用人类背部皮肤来检测毛孔阻塞,结果发现兔耳方法和人类背部方法的结果不一致。为此,美国皮肤科学会还在1989年特地开了个国际特邀大会,讨论如何把测试毛孔阻塞的方法标准化。
1996年,80岁高龄的Kligman教授在《化妆品化学师学会杂志》上发表题为“矿脂在兔耳或人体中均不阻塞毛孔:兔耳方法和‘化妆品痤疮’概念的关键重估”的文章,纠正了1972年一文的几个关键错误。
首先,他承认1972年的检测方法有误,错误地把矿油类成分判为阻塞毛孔。按修正的方法检测,矿油类成分并不阻塞毛孔。其次,他坦承他提出的化妆品导致青春期后女性患痤疮的假设站不住脚。第三,他花了很大的篇幅说明,从1972年一文衍生出来的“无油”化妆品概念,没有科学根据。
皮脂分泌过多是痤疮的主要前期导因。但是,皮脂多是生理因素导致的,和是否使用“无油”化妆品无关。不管油不油,化妆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皮脂分泌。化妆品有“油”与否也和毛孔阻塞无关。“有油”化妆品不一定阻塞毛孔;“无油”化妆品不一定不阻塞毛孔。
文末有段很精辟的总结,我们把它钉在我们新加坡诊所的布告栏上:
全文翻译如下:
皮肤科医师习惯性地训斥痤疮患者不要使用油性化妆品,敦促他们使用无油化妆品。这样的医嘱没有科学根据。毛孔阻塞与否和油性没有任何关系。油性是一种物理属性,不是化学特征。有些非常阻塞毛孔的物质,例如二恶英,是不油的。另一方面,很多常用油,特别是植物油,并不阻塞毛孔。决定物质是否阻塞毛孔的是它的化学结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从化学结构推断出致痤疮性。阻塞毛孔的机制尚属未知。为什么角质细胞会黏在一起形成角化团仍然是个谜。
很遗憾的,Kligman教授这篇1996年的文章在美容皮肤科和化妆品业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很多皮肤科医师和化妆品业者的思路,停留在他1972年那篇经典但漏洞频频的文章。这和尼泊金酯的故事一样:听过第一次骇人听闻的错误信息,第二次纠错的信息就听不进了。
既然矿油石蜡油系列成分并不阻塞毛孔,那标榜不含矿油石蜡油的“无油”化妆品就该走入历史了吧?
没有。化妆品厂家发现,“无油”这个标志在市场上很受用,油脸、痘痘的朋友喜欢这两个字带来的心理慰藉。而到今天,嘱咐痤疮患者选用“无油”化妆品的中外皮肤科医师,依然屡见不鲜。
无辜的矿油也没有马上因为Kligman。直到十年后,化妆品配方与检测师Joseph DiNardo用人体测试含0.5%至30%矿油的化妆品成品,以严格的客观数据(不是肉眼观察)测量毛孔的阻塞程度,得出了矿油不阻塞毛孔的毋庸置疑的结论。DiNardo的结果发表在《美容皮肤科杂志》上。虽然他在文末悲观地认为这个结果不会改变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他的文章却在皮肤科医师中和化妆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终于还了矿油这个优秀保湿剂一个清白。
然而,和以上几点比起来,Kligman教授1972年的经典之作的最负面影响,还是间接启动了“阻塞毛孔成分表”这股歪风,虽然那不是文章的本意。
毛孔阻塞的检测可以用在化妆品成品或化妆品成分上。由于化妆品成品繁多,难以一一检测,研究人员便把精力放在化妆品成分,以为只要整理出一份一致的阻塞毛孔成分表,厂家便可通过规避这些成分来生产不阻塞毛孔、不致痤疮的化妆品。现在看来,那是一个愚蠢的研究方向。
众多阻塞毛孔成分表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已故James Fulton医生1989年发表在《化妆品化学师学会杂志》的那张:
怕了吧?到今天还在网上忽悠你的阻塞毛孔成分表,基本上都是从这张祖师爷抄抄剪剪来的。
Fulton医生原是Kligman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指导下的一位很优秀的皮肤科住院医生。两人后来合作开发了维甲酸治疗痤疮的方案,50年后的今天仍是痤疮治疗的黄金标准。可Kligman教授也受不了Fulton医生这张表,在1996年一文中称之“极端”,把好多安全好用的化妆品成分列入了黑名单,尤其是大量从未被认为阻塞毛孔的着色剂和油性成分。
“阻塞毛孔成分表”的第一个问题是,检测毛孔阻塞的方法一直存在一致性问题,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当然,这个局限不只针对化妆品成分,对成品也一样。
但是,检测化妆品成分面对一个检测成品所没有的严重问题:浓度。检测成分时用的浓度自然是100%。但生产化妆品成品时,所用的个别成分浓度也100%吗?按100%浓度检测出来的个别成分是否阻塞毛孔的结果,对成品是否阻塞毛孔,有指导意义吗?毒学大师说,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同样的,离开浓度谈阻塞毛孔都是耍无赖。
比浓度更根本的问题是,化妆品成品不是所含成分的简单物理混合物。在化妆品的生产过程中,个别成分经历了复杂的交叉物理作用和有限的化学作用,成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阻塞毛孔与否、致痤疮与否)已无法从个别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断出来。不含阻塞毛孔成分的成品也可能阻塞毛孔;含阻塞毛孔成分的成品,不一定阻塞毛孔。
美国Zoe Draelos教授便曾测试一系列含阻塞毛孔成分的化妆品成品,发现它们不一定阻塞毛孔。她的结果在2006年发表在权威的《美国皮肤科学会杂志》:
和“无油”化妆品一样,“阻塞毛孔成分表”对化妆品的开发、消费者选择化妆品,没有任何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