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

“全球首套”原来在这儿!!记者探秘最爱“赶时髦”的老国企

2022-06-26 07:56:45

济南炼化航拍          张学祥摄

提到济南炼化(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原济南炼油厂),济南人都会说“知道,家里汽车加它生产的油”。


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家有着45年历史的老国企,是我国石油化工新技术的“试验田”,几乎每年都要上马新装置,还有“全球首套”呢。

除了汽车加的汽油、柴油,依托新装置、新技术,不少从原油中提取的稀缺化工产品填补市场空白。




不放过一个泡的“气密专家”:
新装置开工前
上万个密封点都要反复测试
 济南炼化润滑油车间技术员杨森在装置现场调整工艺流程。     张学祥摄


9月10日,记者穿行在济炼偌大生产区的塔罐、管道丛林,高高的反应器直入云霄,圆头圆脑的干燥器比一间房子还要大,复杂的生产工艺真的不是你想懂就能懂。
    
对文科生的记者来说,“气密”是个新鲜词,在济炼,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不亚于“吃饭”。炼油是高温、高压全密封生产,要是哪个管道接口处漏气了,危险可想而知。
    
杨森是记者在济炼见到的第一位技术员,高大帅气阳光,重点是,年仅29岁的他早已是全厂知名的“气密专家”。
    
2010年,杨森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成为济炼润滑油车间的一名设备操作员。由于工作中吃苦耐劳、爱动脑筋,2012年,30万吨/年润滑油加氢装置开工,杨森被抽调到开工小组。厂子里以往任一装置的工作压力都未超过10Mpa,新装置的压力是17.5Mpa,高压设备多,对人体有巨毒的硫化氢含量非常高,整套装置仅螺栓就有上万处,还有大量其他密封面,任何一处微小的泄漏都有可能酿成毒气泄漏、爆炸的大事故。
    
当时正是七八月份的闷热天,杨森带领气密小组成员,每个人左手拿手电筒,右手提装肥皂水的喷壶,肥皂水喷到螺栓上,眼睛紧盯着,气泡可能半小时、一小时才出现。同事任峰回忆:“有的螺栓位置不方便观察,经常看到杨森双膝下跪,脸颊紧贴着地面,一动不动,汗水流下来,地面湿了一大片。”2Mpa、4Mpa、6Mpa……17.5Mpa,一点点升压,每升一次,上万个密封面不能鼓一个气泡,这是“杨森标准”。在测试气密的关键时期,他竟然三天三夜没离开装置现场。
   
 “一个密封面,可能在12Mpa时没有气泡,升压到14Mpa时发现了气泡,这种情况就要降压,换垫片或采取其他措施,再重新升压。”杨森说。如今经过几年的运行,他对整套装置的“脾气”都摸清楚了,“每到打雷下雨天,别人都往家里跑,我们从车间主任到技术员、操作员都往厂里跑,直奔设备的薄弱环节。”
    
2015年另一套大型装置开工,杨森再次被抽调到开工小组,大年初三,零下十几度的外温中,反应器出口温度达到100度,肥皂水喷上就挥发,如何判断有无?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可以敏锐地识别高温带来的气泡与泄漏导致的气泡有何不同。这套装置临氨操作,少量氨气的泄漏便对周边环境和职工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在仔细分析分布的过程中,杨森发现了设备制造缺陷,更换零件,抽真空试验圆满成功。


石化新技术的“试验田”:
能生产国六油的“全球首套”
省下数亿元中试费用
可以生产国六油的“全球首套”——60万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       张学祥摄

杨森经历的两次装置开工,都是济炼作为石化新技术“试验田”,在全国首次上马的项目。记者在这里见识的“全球首套”,更提精气神儿。
    
随着全社会对环保越来越重视,汽油的清洁度也在不断提升,当国四油上市时,济炼已经具备生产国五油的能力,当国五油上市时,必须具备生产更高清洁度、更高标号汽油的能力。2012年,有能力生产未来国六油的“60万吨/年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作为中石化“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需要找到一处生产基地完成成果转化。
    
当时美国、法国已有这项技术,但人家并不会把技术传授给我们。中石化自主研发,将国外的“顺流”变成了“逆流”,当时中石化其他生产基地没人敢接这个活儿,济炼不仅接了,而且信心满满。面对全新的工艺,现任加氢重置车间支部书记的蒙毅等人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省掉中试环节,直接建设投产。
    
“中试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前的试验阶段,如果建设一套中试装置,要花掉几个亿,中试结束拆掉,我们认为可以省下这笔钱。”车间安全总监于林介绍,多年来济炼不间断上马新装置,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套装置从建设到投产用了20个月时间,其间遇到的问题很多。蒙毅等人在审查设计基础时,多次据理力争,指出了多处设计漏项,均被来自中石化设计院的资深专家采纳。
    
车间工作人员的改进创新不胜枚举。于林在标定再生器缓冲区的料位时,发现料位的实际量程,比设计院给的理论量程76厘米要小,线性关系不对称,分析原因,发现催化剂的实际堆比要比理论堆比大,造成核料位计的实际量程缩短,经周密计算,料位量程缩小至56厘米,解决了问题。
    
这一“全球首套”建成投产,困扰济炼多年的石脑油加工能力问题得以解决,原来石脑油只能生产低端产品,现在可以生产市场最高标号汽油。而具有中石化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这项工艺技术,已经实现整套出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济炼一直是石化系统引进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的“先行者”、“实验田”,练就了济炼的“技术自信”。早在1990年,中石化总公司在济炼进行世界首套催化裂解生产技术工业放大试验,开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体烯烃生产新工艺,成为我国首项出口国外的石化成套技术。



济南人不了解的“济南造”:
石油中提取环保橡胶填充油
食品级石蜡等填补国内空白

市民都知道济炼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油,其实,济炼不间断上马新装置、新技术,大多是为了从原油中提炼出更为稀缺的化工产品,这些“济南造”实实在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并且改变了以往高端化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困境。
    
“馒头的成分除了面粉还有水,轮胎也不单纯是橡胶,必须加油。”济炼润滑油车间主任杨景伟介绍,我国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一,山东是轮胎出口大省,2010年轮胎生产企业普遍遇到瓶颈,因欧盟方面宣布提高橡胶填充油环保标准,但我国并没有能力生产环保型橡胶填充油,进口价格昂贵。在此背景下,济炼当年11月建成环保型橡胶填充油工业示范装置,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航空航天、重型机械使用的高端润滑油,之前也主要依赖进口。2012年,杨森参与开工建设的高压加氢装置,就是中石化首个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光亮油是航天级润滑油的重要调和组分。
    
我们平时吃的瓶装药,有些以蜡封口,这种食品级全精炼石蜡,也是济炼在中石化系统首次投产,其中80#软质微晶蜡打破国内生产空白,并实现出口,主要用于润滑脂稠化、石蜡改性、日用化工、医药、造纸和食品等行业。



记者手记
重新认识“责任”

进入济炼厂区,办公楼前“责任炼就事业”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宣传部长曹文颖说,这是济炼的企业精神。

“干什么工作都得有责任心啊,俗套。”记者有些不以为然。曹文颖却是一脸严肃:“责任有大小之分,开小车和开飞机,责任就不相同。济炼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全厂职工、家属能否安居乐业,也辐射到济南东部的更多区域。”
    
或许因为只是一家生产企业,济炼的操作员、设备员、车间主任们每天只是和装置、设备打交道,每个人看起来没有世故的圆滑,甚至有些木讷,但只要一说到技术,马上变得专注、热情、灵动起来。
    
技术人员的言谈中并未涉及责任、工匠精神等字眼,但或许正是深厚的“责任”文化,让年轻技术员杨森经常在半夜暴雨突至时跑向厂区、看守钢铁丛林,让最年轻的车间负责人蒙毅日夜钻研攻克新装置技术难关;正是习以为常的“工匠精神”,让这家易燃易爆的化工企业不仅守住了安全底线,更能频繁上马全国、全球首套装置,以源源不断的“济南造”填补国内空白。


编辑:孙爽

网罗财经热点,聚焦产经话题,欢迎关注时报财经,第一时间获取财经资讯!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济南时报e爱车,这里为您呈现最新车市资讯,出行信息,让你懂车更爱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商丘润滑油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