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石桥老街的记忆拼图1
多一些街坊邻居,大家七嘴八舌讲述同一条老街的街坊情怀。或许作者记忆拼图中那些人和事,就会鲜活灵动起来。
弹子石.jpg
文字 老豹子
摄影图片 杜明华
听说房产商和相关部门在重新打造南岸的石桥正街,不禁勾起了对这条老街的回忆。
笔者的记忆并非电影式的重放,那么完整那么清晰,而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有时脑海里浮现出当年的某个场景,而瞬间又跳到了另一个场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已过了六十多年,却历历在目,清楚得很;而有的仅仅过去二十来年,却像漫漶的老照片,已经模模糊糊了。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一
小时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家就在石桥老街的桑田院子,临街门面即石桥正街五号。院子临街这一排铺面门牌是单号,街对面那一排铺面门牌是双号,两边栉比鳞次全都是商铺。大约到了六十年代初期,石桥正街并入了从河街通上来的弹子石正街,我家的门牌也由石桥正街五号变成了弹子石正街148号。
当年桑田院子前石桥正街这一段的铺面,又浮现在笔者眼前。这是自己脑海里留存的一九五二到一九五六年间石桥正街的情景。
先说院子临街这一排铺面,从头数起:
桑田院子.jpg
90年代桑田院子谭姐供图
石桥正街一号,是吴家锅铺。吴家是在桑田院子墙外搭建的偏房,主要是经销大小铁锅。五十岁左右的女老板和她二十几岁的儿子都没有文化。后来城里电厂招工,在报纸上刊登了启事,是家父去她家告知其信息并替她儿子写信联系。家父帮忙帮到底,亲自带她儿子去招工现场面试。后来录用通知来了,成功了,他两娘母曾带着礼品来我家表示感谢。
正街三号是彭家药酒铺,也是女老板,四五十岁,性格不温不火。其生意也是不好不撇的。
正街五号招牌是“天伦烟号”,即我家开的香烟店,也兼售日杂用品。天伦之乐,意味老板和丘二是一家人。当年是笔者祖父及家父、叔父一起经营这家商店。铺面和楼上的住房都是租的,房东姓潘,家在寸滩。
隔壁七号是“李成德诊所”,李医生当时五十多岁,面貌像电影里日本人“松井队长”,对人却和善。医术也好,中西医都来。是市农工民主党委员。
正街九号是胡家米铺,生意较好,养活一大家人。
七号和九号之间是桑田院子的“朝门”,还记得那高而厚的石门槛。门槛内是一坡朝下的石梯坎,坎脚是天井;左右高墙靠坎脚各有一个石库门,左右院落的格局是一样的;天井那端上数步石梯坎是后朝门。
出后朝门对面是两户人家。右拐是弹子石小学的栅栏;左拐十几米是学堂巷。大约是一九六三、四年,桑田院子的两个院落拉通了,“朝门”和“天井”都不存在了,一楼、二楼的走廊也拉通了。
院子靠学堂巷的墙壁被拆掉,设置了下到院子天井的石梯坎及两边上一楼前楼和后楼走廊的梯坎;前楼和后楼走廊都加建了上二楼即顶楼走廊的木楼梯。前楼走廊直通院子的那一端新开的侧门,出门下两步梯坎就是弹子石小学大门前。
但是改建很粗糙,因陋就简,走廊龇牙漏缝,已徒显衰败的迹象了。
再说原朝门那边的铺面:
十一号是刘老师家,门面开一半,是“代写书信”。以前刘老师教私塾。他人到中年,不苟言笑。有个儿子,好像不在身边。
十三号是“光荣人家”,不知是儿子还是女儿在部队,好像姓秦或者姓陈。也许楼上楼下各是一家。门面没有做生意,只开中间两扇门。家中好像带了两个小孩。
十五号是裁缝店,刘裁缝年近半百,身材魁梧,长相不俗,手艺好。但是没有啥文化。他妻子有慢性病,传说他的风流韵事不少。
石桥正街十七号是弹子石小学还是小学左边石坡上赵家烟草店?不知道就从略吧。
再说桑田院子石桥正街对面那排商铺:
街档头石桥正街二号是杜家糖果铺兼油腊铺,地处正街与七星街的转角,两面临街。杜老板中年发体,人不高却挺起了将军肚。大概他名字是“国栋”吧,因为“栋”与“痛”谐音,于是大人小孩背后都叫他“肚子痛”。
正街四号是徐家酒馆,是租的门面。女房东周家带三个小孩住楼上,从后门进出。,家在学堂巷大石坡下面泰昌巷尾部。
记得酒馆开张时,许多人来朝贺,石桥民办中学的主任朱歪嘴当场写了表达庆贺的“宝塔体”贺诗。笔者那时不过七八岁,却至今记得那宝塔诗的前几句:“酒/好酒/家家有/徐达酒店/经营永不朽……”其实写得很一般,当时却获得一片喝彩。朱歪嘴当年不过三十来岁,是原裕华布厂老板的儿子。虽然其貌不扬,却因为喜欢舞文弄墨咬文嚼字而被称为才子。
正街六号是萧家银楼,在我家的对面。萧老板中等身材、国字脸,对人和蔼,平素沉默寡言。听说他最早在银楼学银匠手艺,因聪慧伶俐又长得清秀,十年后老主人招他入赘。后来他继承了银楼家产。育有一子三女。
约在五二、五三年,萧家自动铲除了铺面上方的凸字大招牌,关门停业。只留边上一扇门,夹成过道,方便进出。。
八号是王家茶馆。王家子女多,老幺小名王九。一九五八年“公私合营”后,王老板到这边李成德诊所打工,负责“挂号”。八号和十号商铺间壁则被打通,成为“公私合营茶馆”。而前端的二、四、六号商铺间壁也被打通,成为“公私合营面食店”。因门面只留了不到一半,街道就显得冷清多了。
十号是曾家碗铺,经营瓷碗陶罐之类。曾老板年约五十,中高身材,眼睛偏小。他会“跳端公”,会、道事,常有人请他消灾。他店铺前半部分空着,有人来请他替“小儿夜哭”之类招魂,他就端出一盆炭火置于空地中间,在热炭灰里埋下两枚鸡蛋;他戴上道冠,披上青黑道袍,从墙壁间取下宝剑,围着炭盆慢慢绕圈;一只手挥舞着宝剑,一只手拿着该小儿的衣服,口里念念有词:“……我把衣服拖两拖,三魂七魄过黄河;……我把衣服甩两甩,三魂七魄快回来!……”
十二号是杨家,笔者很小时,其铺面就关闭了,男主人多年后才回来。女主人好像在食品公司上班,人称江三姐。十四号是刘家,与桑田院子这边档头十五号刘裁缝家相对。该门面经营过文具纸张。其主人也是多年后才回来,不知其罪名是啥。其女儿是笔者姐姐的小学同学。正街十六号是陆家,白铁铺。位置处于弹子石小学对门了。从这里开始是一坡宽宽的石梯坎,到上面中药铺为止。街道向左拐,有缓缓的坡度。弹子石小学对门石坡边上高高低低五六家店铺经营的什么,已记不清楚,几位老板的姓氏等情况就更不知晓了。</pre>
弹子石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