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肠杆菌感染:
幼龄猪在出生后3周以内极易感染大肠杆菌,其感染无季节限制。病原性大肠杆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使猪只发生腹泻和脱水,由于肠道的消化功能丧失,营养物质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肠道的臌气。
黄痢常波及一窝以内90%以上的仔猪发病,有的达100%,病死率很高;白痢发生时窝发病率可达30%~80%。
防治:仔猪一旦发生臌气常无好的治疗方法,故死亡率极高,运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噻呋可抑制或杀灭病原,但对臌气却无作用,所以更重要的是预防。
2.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出生12小时至7日龄的仔猪易感染,更多见于3日龄,窝感染率为9%~l00%,病死率为5%~59%,平均死亡率为26%。
大部分猪会发生血痢,腹部皮肤变黑,精神衰弱,不愿走动。小肠严重出血,肠壁出现气肿,在其他肠管也会出现血样液体。
防治:母猪产前注射C型魏氏梭菌疫苗,以及仔猪出生后即灌服或注射敏感药物,配合改善环境和管理。
3.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
一般发生于冬、春季,可通过猪的接触传播,多呈地方性和周期性流行性。病毒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使其迅速脱落,难以分解乳糖和其他必要的养分,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从而引起水分的停留,甚至从身体组织中吸收体液,产生腹泻和失水。同时营养物质在肠道中发酵,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胃肠臌气。
解剖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类似病变也可见于流行性腹泻。
防治:对腹泻病例运用支持疗法和控制继发感染效果很明显。
一方面补充体液和防止酸中毒,应用口服补液盐进行喂服。另一方面使用敏感抗生素防制继发感染,可选择头孢噻呋、小诺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