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孩子,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传染性很强,感染麻疹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传染源:麻疹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
易感人群:无患病史和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包括母传抗体已衰减的婴幼儿。
临床分为四期:
轻型麻疹:
常见于6个月前婴儿或4周内经过被动免疫患儿,偶见于接种过疫苗的患儿。其表现为体温不高,多低于39.0℃,病程短于7天,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卡他症状,及少许皮疹,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口腔柯氏斑不明显,并发症少。病程约1周。
重型麻疹:
多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本身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儿,感染中毒症状严重。持续高热40℃以上,皮疹融合成片,深红色,可见出血性皮疹,病情重且病程长,常伴肺炎、喉炎或有惊厥、昏迷等脑炎表现。
肺炎:最常见,发生率约10%左右,多见于出疹期,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于5岁以下、原有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的小儿。
喉炎:发生率1%-4%,多见于2-3岁以下,可以是麻疹病毒本身感染所致。
中耳炎:多见于婴幼儿,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与麻疹病毒无关。
脑炎: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病死率约15%,病程1-2周,30%存活者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
具备流行病学史中两条中的任何一条,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起病早期(一般于起病第2-3天)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黏膜斑;
未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实验室确诊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确诊
出疹后28天内血标本麻疹IgM阳性;
咽拭子或尿液标本中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
恢复期血标本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性。
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和加强护理。出现合并症者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高热护理:体温若不超过39℃,一般不予退热药,这样有利于麻疹的诱发,可多饮温开水或用温水擦浴,不要用酒精擦浴或大剂量药物退热。若体温持续超过39℃,可予小剂量退热药。
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卫生。在室温适宜的情况下,可用温水为患儿洗脸、擦身。眼口鼻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要及时清除。可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鼻腔分泌物容易结痂,可用湿润的棉棒擦除后涂以石蜡油或食用油;眼分泌物增多时常把眼封住,可先用温湿毛巾温敷,再轻轻擦净,结膜充血可予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或金霉素眼药膏涂抹。
通风换气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避免直接吹风。室温不宜过高,避免忽高忽低。
卧床休息,直至皮疹消退。
饮食宜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喝水或热汤,有利于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出和退热,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容易发透。
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等在室外晒1~2小时,即可达到消毒目的。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和痰液含有病毒,用一般消毒剂就可以杀灭。
呼吸道隔离,隔离时间通常为5天,有并发症的需延长至10天。
控制传染源:对麻疹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若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则应延长到4周。
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有条件的可紫外线照射消毒,流行期间减少外出,避免与麻疹患儿接触。
保护易感人群:婴儿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若5天以内接触过麻疹患儿,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