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带来严重生态问题为代价吗?人类活动,让绍兴平原存在了上千年的贺家湖最终消失于无形;当环保组织提出其供应链存在环境违规问题的时候,日化品行业的全球巨头将如何回应。关注环境周刊,关注一周环境新闻。
二零一七年七月第二号 总第16期
封面:6月25日,石家庄市无极县一处钉皮子的场地,该县是中国最大的皮革之乡,但污染问题饱受诟病。图片来自第一财经。
河北无极皮革业危险污染随意排
致癌多环芳烃超标700多倍
6月25日,石家庄市无极县。汇到无极镇东合流村的皮革废水,就是通过这条一个多月前修建的沟渠流入的。图片来自第一财经。
6月2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无极镇东合流村,该县是中国最大的皮革之乡,皮革产业为县里第一支柱产业,支撑着县域经济“半壁江山”。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废水通过一条排污沟,源源不断注入沙坑。村民说,这些废水多来自县里的一些皮革厂,之所以污水引入沙坑,是要让它们全部渗到地底。
大量皮革废水进入无极县东合流村沙坑前15年间,废水通过磁河排向紧邻的深泽县,导致很多村庄陷入“无水可用”的绝望境地,不少村民家水井中的水,都变成乌黑色。为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深泽县政府专门拨款为当地一受污染严重的村子,打了一口300米深的井,定期开阀让村民取水。但两年后,这口深井打出来的水,隔夜变成红色。2007年,有关部门在井水中检测出4种有机污染物超标,2013年初再次监测时,污染物已达10种。有关部门还对磁河里的污泥进行了检测,发现致癌的多环芳烃超标700多倍,重金属镉在河道也被发现,而且沿岸泥土中均有镉分布,超过三类土壤标准的30多倍,属于严重污染。
——第一财经
难以追踪“原料的原料”
宝洁供应链的绿色隐忧
图片来自南方周末(农健/图)
2017年5月16日,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了《宝洁供应链污染调研:“治霾”还是“致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直指宝洁多家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
报告的主负责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供应链项目经理丁杉杉介绍,报告中的两家公司江苏澄星和湖北兴发集团在企业官网上称其是宝洁的合作伙伴,山东天力则出现在宝洁2015年1月评选出的“年度商业伙伴”的名单中。“我们在得到宝洁的书面核实信息之前,将这3家列为宝洁的疑似供应商。”
这些公司的下属或关联企业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蔚蓝地图”数据库存在环境违规记录——这个数据库中目前,其数据来源主要基于各地环保部门的公开信息。
——南方周末
寻找“马堵山”水怪
苏州动物园内饲养的世界上仅存的三只斑鳖之一。图片来自FT中文网。
在栖息地被人类居所侵占并面临灭绝之前,斑鳖已经生活了千万年。根据中国古籍记载,长江斑鳖曾经在太湖里很常见,那里的人们将其视为祥瑞的象征。
虽然过去颇为常见,但由于栖息地退化、以及人们对斑鳖成体和幼体的捕捉和鳖卵的捡拾,斑鳖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如今,这个物种只剩下3个成员:苏州动物园的一对老年个体(分别为90岁和110岁)以及越南一座水库里的孤零零的一只“光龟儿”(可能是雄性)。
人们一直千方百计让苏州动物园的这对斑鳖繁殖,但迄今都不成功。但这个似乎已经被判了死刑的物种还有一线希望,尽管非常微弱。据当地渔民说,云南马堵山水库(红河上的一段蓄水河道)可能还有一只或者两只斑鳖。
斑鳖的命运,一个国之符号的存亡,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堵山水怪”能否被安然捕获。尽管时局非常不利,但就像NASA的口号所说:“永不言败。”
——FT中文网
千年名湖消失考
6月20日,在绍兴平原存在了上千年的贺家池,遭到进30年无序的开发破坏,早已百孔千疮。横穿湖面的群贤路东延工程虽受到各界反对,却仍在施工。图片来自财新周刊。
“我小的时候,觉得贺家池就像海一样大。过去的贺家池大到能令夜航船迷航,所以只好在四个角建灯塔,晚上有人专门去点油灯。”退休教师张德归(化名)说,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大湖里的虾蟹帮他们一家渡过了难关。
2014年,浙江开展“五水共治”,应对水污染,蚕食贺家池水域多年的六座砖厂被关停。但短暂喘息后,到来的却是渣土和泥浆。泵机和工程车把刚恢复的湖面抽干,用混杂石块的渣土填满,制造出500余亩的复垦地块。更可怕的是一条宽60米、将要横穿贺家池的公路,这是一条规划为承担“三区融合”使命的重点道路,投资30多亿元,且大部分都是实心,仅在中间留一个几十米宽的桥。
为何千年名湖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财新记者从多个信息渠道获知,作为湖泊的贺家池已经“合法”地消失了,其土地属性也大半变为建设用地,理由或是因为“历史问题”造成的土地状况,或是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
贺家池的消失,只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缩影。央视网曾发表评论文章“问问贺家池是怎么消逝成历史的”,因为“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
——财新周刊
构建一条人与自然的情感链
北京“海绵社区”试验
在盖娅花园,废旧的马桶变身盆栽,开始第二次生命。图片来自南方周末(卫佳铭/图)。
2017年6月23日,北京再度“黑云压城”,盖娅花园项目的主持人、“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创始人高健却很淡定。他和600名志愿者共同营建的这片小天地,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海绵花园”。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屡现报端,成为国内大型城市的一块心病。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被不断提及——2017年6月以来,、太原城市规划报告中,海绵城市的目标都被正式列入规划,而北京市更是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并在前期以通州区、延庆区作为两个先行试点。
“先小后大,微观的是给整体在打基础”,高健一直将盖娅花园的范例视作解决海绵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它的好坏决定一个城市的健康与否。如果一个灰色的社区变绿了,那周围的社区也就离变绿不远了。从小规模的创新开始,一起行动。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我们就是这样的。”高健说。
——南方周末
本期编辑:青萝卜
统筹:雪花
放榜啦 | 儿童绿孔雀公益绘画大赛
《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自然之友蓝天实验室公益讲师(初级)共修营首次公开招募
《废弃物与生命》共修营再升级 | 暑期招募开启,来深度体验零废弃学校吧!
获取完整版《环境·生态·经济》周刊
请点击“阅读原文 ”
进入后,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查看讯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