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晚报》报道,61岁的胡大妈家住汉口,平时身体不错,就是总觉得耳朵痒,喜欢掏耳朵。结果越掏越痒,越痒越想掏。
后来,她发现右边耳朵里流水、流血,轻轻一碰就感觉里面很痛,直至发展到腮腺脖子都开始疼。
胡大妈去医院检查,证实是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并怀疑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腮腺。
相信很多人都像胡大妈一样,平时喜欢掏耳朵。但频繁用硬物掏耳朵,损害极大。
耳朵与肝脏或者皮肤等其他器官不同,耳道没有再生或者恢复的功能,一旦受损,都是不可逆的。
无论是遗传、外界噪音、心理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听力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实,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也在默默地伤害着您的耳朵。比如:
如果在超过80分贝的地铁里戴耳机听音频,为了能听清声音,人们往往会调大音量。
如果长期受到过量的声音刺激,耳蜗的毛细胞会产生代谢紊乱,导致末梢感受器受损,从而导致噪声性听力问题。
不仅如此,耳机将外耳道口紧紧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频繁掏耳朵就会把保护层破坏掉,外耳道皮肤变得太干燥就会痒,越痒越掏就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外耳道的皮肤比较娇嫩,长期刺激会造成外耳道炎症、感染,继续过度刺激就可能导致癌变。
耳屎在医学上有一个文艺的称呼——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分泌物与灰尘、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耳屎分为干性与油性两种:一类干性耵聍,一类湿性耵聍。
大部分人的耳屎是干性的,呈片状存在于外耳道内。
有些人的耳朵油脂分泌特别旺盛,所以分泌出的耳屎就油油的、比较粘稠,有的凝聚成团,有的会流出耳外,俗称「油耳」。
无论是干性还是油性耳屎,都属于正常现象。
因为耳屎的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一般来说,黄种人干耳多,而白种人、黑种人则多为油耳。
耳屎富含油脂,能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茸茸的细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挡住昆虫进入外耳道。
另外,耳朵不小心进水时,耳屎还可以阻挡脏水的侵入,并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聍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耳道深处的鼓膜不致变干,从而使鼓膜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
耳屎好处那么多,但是有时候耳朵痒,感觉耳屎很多,所以要不要掏呢?不管你是干性还是湿性耳屎,除非有不适症状,否则不需要处理。
首先,耳道本来就有天然的自净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能够自行排出。
比如在我们说话、吃饭、打呵欠时,耳屎会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悄悄地从耳道里溜出来。
经常挖耳朵最大的风险就是会不小心碰伤鼓膜,引起中耳炎或者耳聋。很多人挖耳朵都是用棉签,棉签只适用于擦拭耳郭的位置,用其挖耳朵只会将耳屎往耳道里面捅,使其不能自行排出,长期这样,会让耳屎在耳道过量堆积,若耳朵进水,很容易使耵聍吸水膨胀,腐蚀耳部脆弱的皮肤,引起发炎。经常挖耳朵还会引起耳屎分泌异常,耳屎可能会越来越多,新分泌的耵聍会由原本的片状变成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所以,别手贱,不要有事儿没事就去掏耳朵。但是,若平时耳朵痒了、耳屎多了,那稍微掏掏倒也无妨。
掏的时候不要太深入,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耳屎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当耳朵中的耳垢过多或者日久耳垢积成硬块时,会影响听力,这时可能耳垢不会自行脱落,而且取出困难,这时可以用液体石蜡油滴耳,每日滴3-4次,待耳垢软化后,轻轻取出,若还是不能取出,应去医院由专业的耳科医生清理。已有外耳道炎症者,或取出困难者,最好到医院请医生帮忙解决问题,以免造成耳道损伤。可以用清洗代替掏,洗澡的时候在莲蓬头下清洗耳道就够了,同时注意控制水温和水流速度。这里要着重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们,不要随便给小孩子掏耳朵。
小孩子外耳道的皮肤娇嫩,不易操作,用棉签或牙签去掏易致外耳道的皮肤受损引起炎症。
更有甚者可损伤鼓膜,使听力下降。
要知道,从1990年到2010年,约有260000个孩子因为耳朵受伤而被送入急诊室。
如果想清洁耳朵,可以用湿毛巾简单地给孩子擦擦外耳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耳屎较多的,建议把孩子带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由医生取出。医院有专门的清理耳屎的设备,可以避免用手掏时不慎损伤外耳道或耳膜的风险。
文章综合:家庭医生、成都商报、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